新闻公告
学院资讯
日本和国外学者合作探讨什么是中国以及为什么
作者:365bet网址日期:2025/10/16 浏览:
汉学既是对历史中国的研究,也是对现代中国的研究。
2025年10月13日至15日,由国务院报业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黄浦江畔召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名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中的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海内外学者将就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新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中国是什么、为何是中国。
了解现实世界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体会‘刘奶奶进了大观园’这句话的含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名誉教授高迪明在会上分享了他对中国变化的理解。
高迪民旅游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 “我喜欢散步,探索石库门、小巷和老建筑。”高迪民说。 “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2023年11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世界研究理事会和上海论坛致贺信,表示希望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将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融为一体,坚持包容开放包容,继续推动全球中国研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当思想文化知识向中国注入的使者。力量。世界文明的繁盛花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在中国。他们努力将全球中国研究发展成为重要的学术热点连接中国与世界的脊梁。
“中国研究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作家兼评论员马丁·雅克说。 “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看看它。”
“全球对中国的研究不仅寻求理论思考,更寻求面向实践的答案。”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研究所所长沉桂龙表示,目前,对中国的研究很多趋于实用性,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访问中国,观察中国的实际发展变化。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加。 “我们能够打造什么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参与中国的历史,”阿拉伯联盟阿拉伯研究学院的年轻政治学家和汉学家哈迪尔·赛义德说。埃及。
“中国研究不仅是关于中国的,更是关于世界的。这是全世界学者面临的共同挑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伯忠表示:“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从这个双向视角看中国,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完整的外表。”
认识今天的中国
“当我选择中文名字时,我受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的启发。”李木兰回忆道。
10月13日,新南威尔士大学人文与语言学学院名誉教授李木兰在参观上海博物馆东翼时介绍了她中文名字的由来。此行,李木兰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丝绸和古代服饰。 “这些展览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中国。”
不仅是李木兰,参加世界中国研究大会的国内外学者都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na通过古代与现代中国的融合。
19岁开始研究中国和中国古代哲学。2003年完成第一部意大利文《论语》译本,2010年翻译《中庸论》。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吉亚长期关注中国发展。 “我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近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吉亚表示,了解现代中国并不需要脱离对古代中国的认识。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伟大历史的基础,就很难真正认识当代中国,也很难真正认识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认为,要充分认识历史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本质联系,坚持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从新时代出发,回归本源,用历史的深度看现在、谋未来。
瑞典和平与未来跨国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曾于1983年访华。谈及所见所闻,奥伯格不禁感叹:“就未来发展而言,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有远见的国家。”
在四川外国语大学任教的意大利汉学家青年范迪说:“我们研究古代中国,都是从现代观察角度出发。现在生活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审视中华文明,也需要用最新的思想和视角进行辩证研究。”
“如果没有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故事都将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林尚礼 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表示:“随着中国研究成为国际知名学术界,我们越来越相信,拓展中国研究的研究之道就是依托中国土壤,深入中国领域。”
实现共同进步
“孩子们在公园里玩耍,老人打太极拳,街上没有无家可归的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和平、安全和友谊,这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这就是英国政治评论员卡洛斯·马丁内斯眼中的中国。
卡洛斯·马丁内斯迄今已七次访华,每次都对中国有了新的印象。 “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和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果,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卡洛斯·马丁内斯在书名中写下了他的想法d 东方依然红: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实,感受到东方大国的智慧。
会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无处不在。法国学者、作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说:“事实上,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所有问题,无论文化、政治、经济还是价值观,都与中国密不可分。“中国不可避免地为世界提供了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现代化基础深厚。如何加强交流互鉴?合作成为共识。会议开幕前,英国杜伦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Delong参观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和地区仿人机器人创新中心。 “中国开发的大规模语言模型在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我的研究大量利用了这些开放资源,”德隆说。 “真正的进步需要双向沟通,就像古老的‘丝绸之路’一样,随着知识的流动价值会增加。”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因为这个国家可以给世界带来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副所长刘宇伟说。 “如果我们停止对话、拒绝沟通,整个世界将陷入越来越深的孤立和分裂。”
“在多极世界中,合作是我的指南针。”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表示,世界需要稳定和繁荣的未来,中国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第二届世界研究大会还宣布了“互学互鉴”。《文明交流与中国全球研究的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指出,“世界中国学不仅是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我们欢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通过相互学习,呈现一个真正立体、全面的中国。”
上一篇: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访华举行中法战略对话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2025-10-16日本和国外学者合作探讨什么是中国以及
- 2025-10-15法国总统外事顾问博纳访华举行中法战略
- 2025-10-14战胜“十四五”,打赢决战。
- 2025-10-13天门马拉松开跑 2万名跑者角逐茶圣主场
- 2025-10-12美国法院驳回特朗普政府向芝加哥地区部